在20世纪30年代,法国开启了一项针对重型坦克的长期研发计划,目标是替代已经逐渐落后的FCM 2C超重坦克。作为方案提出者,ARL(Atelier de Construction de Rueil,鲁伊耶造船厂式坦克制造厂)提出了一种约145吨级的巨型坦克设计,被命名为ARL Char C,也常被称作ARL Tracteur C。Tracteur一词源于项目为保密而采用的代号,意在隐藏其真实用途与重量级定位。
1938年,ARL提出了首个具体设想:一款重约120吨的坦克,打算装备大口径炮与火焰喷射系统,前方正面装甲设定在120毫米,以抵御当时的主流反坦克武器。法国军方对火焰喷射器的兴趣并不高,他们希望这辆坦克能在马奇诺防线前方承担防御任务,其思想仍带着一战时期的影子。改动后的方案呈现出更为“攻防一体”的思路,但仍难以摆脱当时时代局限与军方的实际诉求。
展开剩余64%经过进一步打磨,ARL Char C的设想更像一座“陆地战列舰”:约8名乘员、总重约145吨,车体长度约12米,宽度约3.2米,高度约3.6米。设计者明确希望它具备跨越最宽7米壕沟的能力。坦克继续采用双炮塔结构,但两座炮塔都相对靠前地布置,贴近车头。最前端是一座小型炮塔,配备SA35 47毫米反坦克炮和一挺7.5毫米辅助机枪,主炮塔则位于较靠后的位置,炮塔环座较高,具备360度水平旋转能力。主武器定位为M1939 90毫米炮,具备对多方向目标进行射击的能力。
关于装甲分布,官方公开信息并不全面,但按法军的防护要求,前部装甲被设定加强到约120毫米,以应对二战前夜的主流反坦克炮威力。动力方面,车辆装备两台55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,通过传动轴驱动后轮,走行件采用多组小直径负重轮,车身两侧以钢板覆盖以增强侧防护。综合评估,这样的组合使单位功率偏低,推测在公路条件下最高时速约20千米/小时,续航里程大致在100千米上下,车身重量与动力比值带来一定的机动局限与震动摆动。
在1940年1月,ARL向施耐德公司下达请求,要求为原型车提供四座安装90毫米炮的主炮塔。因生产安排及产能限制,施耐德企业只能同意制造两座安装105毫米炮的炮塔。这一产能分配的差异,使原先的原型车构想遇到现实瓶颈。尽管ARL继续推进总体方案,他们在同一年4月仍完成了一个等比例木模,以便进行外形、尺度和气动性等初步评估。与此相比,竞争对手FCM F1超重坦克的开发进度显著更快,且更贴合军方的实际需求。
最终,ARL Char C的原型车并未落地建造,只有一座木质模型被留存。随着法兰西战役的爆发,这座木模被德军缴获。由于缺乏直接的实用价值,该模型及相关资料很快被处理销毁,成为战时遗留的无用残物,未能转化为可用的原型或试验台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