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距离地球表面约22,000英里的高空轨道上,一场看不见的太空军备竞赛正悄然展开。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外溢到轨道空间,太空已逐渐成为新型战略博弈的前沿领域。在这种背景下,一家位于美国加州长滩的初创企业——Orbital Operations,正试图以突破性的机动卫星技术,重新定义未来太空防御的基本规则与战略逻辑。
Orbital Operations公司成立于2023年,由两位曾在Relativity Space任职的工程师Benjamin Schleuniger和Ross Doherty共同创立。他们的核心研发成果是一颗名为“Astraeus”的高机动性防御卫星。该卫星配备了强劲的15,000磅推力引擎,与传统卫星的移动性能相比实现了跨越式提升。Astraeus能够在低轨道以休眠状态待机,一旦侦测到潜在威胁,可在数小时内加速至目标轨道并执行拦截任务。这意味着未来的轨道防御将不再依赖被动防御,而是迈向主动威慑的新阶段。
在技术层面,Astraeus堪称颠覆性成果。传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推力系统通常只有5至50磅,机动性极其有限,而Astraeus的引擎推力高出约300倍。更为关键的是,它采用了零下253摄氏度的低温燃料储存方案,并配合先进的燃料管理系统,有效防止氢氧燃料在长期待机状态下挥发,从而保证长期在轨运行的稳定性。2025年8月22日,公司两位创始人还在长滩的厂房中展示了3D打印火箭设备,进一步印证了其在航天制造上的前沿探索。
展开剩余74%美国太空军在其最新《轨道威胁评估报告》中明确指出,目前美国缺乏能够快速响应的轨道机动平台。传统的反卫星作战往往需要地面发射导弹或航天器,全流程至少需耗时数月,而对手可能在数小时内完成轨道拦截。这种差距让美国处于被动。虽然DARPA曾通过“机器人服务地球同步轨道”项目验证了在轨服务的可行性,但受限于响应速度和服务半径,其作用有限。相比之下,Orbital Operations的技术路径正好填补了这一战略空白。
国防分析研究院的专家指出,高机动防御卫星的出现将大幅改变太空冲突的风险计算。当潜在对手意识到其攻击行动可能遭到迅速反制时,主动挑衅的意愿将大幅下降,从而提高整体的战略稳定性。换言之,这种技术不仅是一种进攻与防御工具,更是一种新型的威慑手段。
推动Orbital Operations发展的深层逻辑在于大国间的战略博弈。美国国防部的《国防太空战略》明确警告,中俄正在加速发展反卫星武器,对美国的GPS导航、军事通信与情报卫星形成直接威胁。2007年,中国曾用反卫星导弹击毁一颗退役气象卫星,制造了超过3,000片碎片,至今仍威胁着国际空间站的安全。2021年,俄罗斯同样摧毁了一颗退役卫星,进一步展现其轨道打击能力。美国太空司令部司令在国会听证会上甚至直言,如果未来在台海或南海爆发冲突,首个攻击目标很可能就是美军的卫星网络,一旦失去这些空间资产,美军的精确打击、无人机操作和部队协同将遭到致命削弱。
当前,全球轨道资源价值已十分庞大。欧洲航天局数据显示,目前在轨运行的活跃卫星数量已超过4,000颗,其中数百颗具有军事或双重用途。这些资产总价值超过3,000亿美元,是各国维护国家安全与经济运转的关键命脉。
虽然Astraeus的最初目标是军事防御,但其潜在应用远超国防范畴。Orbital Operations已经收到了来自小行星采矿企业的咨询,客户希望利用其强大机动性在小行星带与地球之间开展类似“太空快递”的运输服务。行业机构Northern Sky Research预测,到2030年,轨道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45亿美元。除了卫星寿命延长与维修,太空垃圾清理正逐渐成为新的商业增长点。据欧空局统计,直径超过10厘米的太空碎片已超过34,000片,对正常卫星运行构成严重威胁。而日本的Astroscale虽已商业化低轨道清理,但作业范围有限,反观Astraeus有望成为首个能够在多轨道层面执行清理任务的商业化平台。
公司在2025年4月完成的88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,主要由国防科技投资基金与航天产业风投机构提供。投资者不仅看重其军事潜力,也看重其在新兴太空经济中的前沿地位。技术难题方面,如何实现氢氧燃料的长期储存是关键。为此,Orbital Operations正研发主动式热控系统,将燃料损耗率降低至每年不足2%。同时,卫星必须配备自主轨道机动算法,以应对通信延迟下的快速决策,公司正在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态势感知系统。
根据公司计划,推进系统将在年底前完成地面测试,2026年进行首次在轨验证,预计到2029年实现实战部署。一旦成功,美国太空军有望成为其首批客户,或采购数十颗卫星组建完整的防御星座。更长远来看,具备机动能力的防御卫星或将迫使国际社会开启新的太空军控议题。随着太空进入实时威慑时代,各国可能会更倾向通过谈判与合作来处理太空安全争端,从而推动人类在太空的活动逐步走向和平与可持续的发展方向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